本网讯 “千年鄂撰史,半部江南食”,鄂菜以鲜明的特色和极强的生命力历经2800年而长盛不衰。作为中国烹饪风味的重要组成部分,除了具备“五味调和”、“天人合一”等中华民族饮食特色外,还凸显了“咸鲜微辣”、“汁明芡亮”、“柔嫩透味”、“长于蒸煨”、“三无不成席”等地方特色。这些特色是湖北人民几千年来在饮食适应自然环境和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
湖北位于华中腹地的区域位置决定了鄂菜兼具南北又不同于南北的特色。鄂菜选料以淡水鱼鲜,猪肉、鸡肉为主,在去腥增鲜,长期保鲜和去除湿气的过程中渐渐形成了“咸鲜微辣”的口味特色。鄂菜通过勾芡等工艺突出菜肴的形美味佳,根据食材色泽和成菜要求逐渐形成了“汁明芡亮”的传统。秉承水火相生的艺术准则,鄂菜因地制宜利用猛火蒸和文火煨等制熟工艺,突出菜肴柔嫩滑爽的口感。久而久之,蒸和煨成为鄂菜擅长的制熟工艺。
“鄂菜因水而昌”,水不仅孕育了灵动的湖北,也养育了一代又一代湖北儿女。种类丰富的淡水鱼鲜成为人们款待宾客不可或缺的食材。生活在水乡泽国的人们,在有限食材、众人共食的烹饪制作要求下创造了煨汤技艺。崇尚圆满,渴望永世团圆的饮食心理促成了喜食鱼圆、肉鱼和素圆的饮食特色。在这种饮食审美理念推动下,鄂菜形成了“无鱼不成席,无汤不成席,无圆不成席”的“三无不成席”特色。
悠久的历史,鲜明的地域特色,自成体系的选材,丰富的菜肴体系让鄂菜跻身于全国十大菜系之列。1983年,新华社在全国烹饪名师技术鉴定会前夕对海内发布的专稿中正式确认鄂菜为中国十大菜系之一。
兼容并蓄,继承创新是鄂菜长久生命力的源泉。为满足四方食客,鄂菜兼容并蓄,融汇其他烹饪风味之长,提升自身特色和竞争力。来自淮扬的汤包,经过工艺改进成为武汉名吃“四季美汤包”。三国时期名闻天下的武昌鱼发展到现代,借助一代伟人毛泽东“才饮长沙水,又食武昌鱼”的咏叹而扬名中外。纵观鄂菜发展的历程,每个时代都是在继承前期发展成果的基础上继续创新发展,把烹饪技艺不断推向新的时代高峰。
鄂菜在长时段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有的鄂菜文化,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养在深闺人未识”,相对于人们耳熟能详的八大菜系,鄂菜并不为海内外人们所熟知。为了弘扬鄂菜文化,传承鄂菜文化遗产,武汉商业服务学院决定建立鄂菜文化博物馆。利用博物馆典藏、展览、教育、研究、娱乐等功能传承鄂菜文化遗产,科普饮食知识,研究饮食文化,提升饮食审美水准,促进鄂菜文化认同,繁荣武汉旅游市场和建设校园大学文化。